在护肤品成分表中,水(Aqua)和甘油(Glycerin)几乎总是位列前茅,甚至占据成分表的前两位。这一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由它们的功能属性、配方逻辑及法规要求共同决定的。
一、水:护肤品的“溶剂基底”与“活性载体”
1. 溶解性与分散性:构建配方的基础框架
护肤品中的活性成分(如维生素C、透明质酸、烟酰胺等)多为极性分子或大分子化合物,需依赖溶剂才能均匀分散。水作为极性溶剂,能高效溶解水溶性成分(如氨基酸、电解质),同时通过乳化技术(如表面活性剂)与油性成分(如角鲨烷、霍霍巴油)混合,形成稳定的乳液或膏霜体系。
举例:
一款精华液中,水需先溶解泛醇(维生素B5)、传明酸等水溶性成分,再通过乳化剂与硅油、植物油脂混合,最终形成均匀质地。
若缺乏水作为基底,活性成分可能沉淀、分层,导致产品失效或刺激皮肤。
2. 渗透促进:打开皮肤吸收通道
皮肤角质层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构成,呈“砖墙结构”。水能通过水合作用暂时膨胀角质细胞,增大细胞间隙,促进后续活性成分(如美白剂、抗氧化剂)的渗透。
3. 降温与舒缓:即时缓解皮肤不适
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(汽化热为2260 kJ/kg),因此含水量高的护肤品(如喷雾、啫喱)能快速降低皮肤表面温度,缓解灼热、瘙痒等敏感症状。这一特性在晒后修复、医美后护理中尤为重要。
二、甘油:护肤品的“保湿锁水王牌”
1. 吸湿性:从空气中抓取水分
甘油(丙三醇)分子中含有三个羟基(-OH),能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结合,形成“甘油-水复合物”。其吸湿性极强,在相对湿度(RH)≥60%的环境中,可从空气中吸收自身重量1.5倍的水分,为皮肤持续补充水分。
2. 封闭性:减少水分蒸发
甘油虽为小分子,但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“水合膜”,通过降低水分蒸发速率(类似轻质封闭剂)增强保湿效果。与矿物油、凡士林等传统封闭剂相比,甘油更透气,适合油性或混合性皮肤。
3. 修复屏障:促进角质细胞成熟
甘油可通过调节皮肤微生物组(如增加表皮葡萄球菌数量)和激活Aquaporin-3(水通道蛋白)表达,增强皮肤自身的保湿能力。长期使用含甘油产品可改善皮肤屏障功能,减少经皮水分流失(TEWL)。
三、为何水与甘油总排在成分表前列?
1. 法规要求:按含量降序排列
根据《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》,成分表需按添加量从高到低标注。水作为配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(通常占50%-90%),必然位列第一;甘油作为次高含量成分(常为2%-10%),紧随其后。
例外情况:
无水配方(如油膏、棒状产品)中,水含量极低或为零,此时甘油可能成为第一成分。
某些精华液为追求高浓度活性物,可能减少水和甘油的用量,但此类产品成本较高,且需特殊工艺保持稳定性。
2. 配方逻辑:先溶解后保湿
护肤品的制备流程通常为:
1、溶解活性物:水作为溶剂,先溶解水溶性成分;
2、添加保湿剂:甘油等保湿剂随后加入,锁住水分并调节质地;
3、乳化与增稠:通过表面活性剂和增稠剂(如卡波姆)形成稳定体系。
因此,水和甘油的添加顺序决定了它们在成分表中的位置,也反映了配方设计的核心逻辑。
3. 成本与稳定性:经济高效的选择
水是最廉价的溶剂,甘油则是性价比最高的保湿剂(价格仅为透明质酸的1/10)。二者复配可显著降低配方成本,同时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增强产品稳定性,减少分层、沉淀等问题。
水与甘油的“黄金搭档”效应
水与甘油在护肤品中扮演着“溶剂+载体”与“保湿+修复”的双重角色,其高含量排名既是法规要求,也是配方科学性的体现。未来,随着生物技术发展,新型保湿剂(如4D透明质酸、依克多因)可能部分替代甘油,但水作为溶剂的地位仍不可撼动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理解这两大成分的作用,有助于更理性地选择护肤品,避免被“概念性添加”误导。